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非遗知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非遗知识>>正文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秋分:昼影月寒分等长 一杯清茶品秋光
2023-09-28 18:04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一、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

(公历)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黄经为180°时为“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写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古时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而秋分之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而且由于天气逐渐转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止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也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变快,湖泊、河流水量变少,沼泽和水洼处变得干涸。

秋分·节气知多少

旧时秋分是传统的“祭月节”,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之说,而现在的中秋节是由“祭月节”而来。在秋分时节有吃秋菜、送秋牛的民俗,吃秋菜指的是吃“野苋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采回来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食用,炖出来的汤称作“秋汤”。有民谣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其实就是在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者说一些秋耕吉祥话时,俗称“说秋”,有庆祝丰收的寓意。

中国农民丰收节

每年的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南北方庆丰收的合适时间。秋分不仅是丰收的时节,也是播种的时期。我国北方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前,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秋分后则是风声萧瑟、落叶缤纷。另外,我国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并且大多在下半年。如畲族的丰收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藏族的望果节也在秋分前后谷物成熟时举行。秋分日庆丰收,既可兼顾南北方的气候,也尊重了各民族人文风俗习惯。


二、秋分·茶饮

到了秋分,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此时适量饮用茶性温和的乌龙茶,可缓解秋燥,清肺益气,提神醒脑。今天,我们来介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品味乌龙茶的茶韵。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2021年)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漳平市。漳平茶农在闽北乌龙茶“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轻发酵”的基础上,结合漳平茶实际,采用紧压工艺,创制出便于携带的四方茶饼,成为了漳平水仙茶的独特技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和静置)、杀青、揉捻、毛拣、模压造型、烘焙等流程。其中模压造型是制作乌龙茶中紧压茶的关键性工艺,人们使用木制模具,将包装纸铺开,上置内边为4×4cm的木模,加入约25g的揉捻叶,再用木槌加压造型,成型后将纸包扎紧,用米浆粘封。经过这一环节,就塑造了四方的茶叶外形,耐冲泡,便于携带。冲泡时,一般使用高温水,第一泡润茶时间可稍长,以使茶饼充分散开并挥发出香气。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可逐渐延长闷泡时间,使茶汤入味。

三、秋分·共赏唐宋茶诗

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大多写过茶诗,从西晋到当代,茶诗已有数千余篇,体裁包括古诗、律诗、绝句、宫词、联句、竹枝词、新体诗歌以及宝塔诗、回文诗等趣味诗。题材涉及名茶、茶人、饮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园等,他们以茶诗言志,以茶诗抒情,表现了饮茶的功能、价值和意义。

茶诗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机缘。到了唐代,饮茶习惯和饮茶活动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茶与文人诗会、僧人修禅、朝廷文事、对外交流联系密切,丰富、多元的茶文化逐渐形成。陆羽的《茶经》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艺,皎然总结了一套茶道思想,颜真卿组织文人茶会,皇甫曾、皇甫冉、刘长卿、刘禹锡等把茶艺、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通过诗歌加以渲染。

到了宋代,文化意义上的饮茶活动融入宫廷与民间。制茶工艺发生改变,从唐代的蒸青饼茶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龙团凤饼成为茶中极品。宫廷中加入了茶礼,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兴起,茶坊、茶肆成为民众饮茶的场所,茶文化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

❖部分文字整理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王玲著:《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主编:《中国茶事大典》、郑学富:《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自:“文旅龙岩”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9-25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22号     邮编:450046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