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非遗知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非遗知识>>正文
 
节庆丨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21-09-30 11:23  

 

 

农历八月十五,适逢三秋之举,

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等,既是祈盼丰收的时令节气,也是阖家团圆、思念故乡的民俗节日,从历史的长河走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

中秋非遗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习俗

中秋习俗众多,形成的时期也大不相同,中秋敬月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汉代在中秋之时敬老;到了晋代形成了赏月的习俗,至唐代赏月之风大兴;吃月饼等时令小吃的风俗是在北宋时期形成的,也是在此时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传统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月圆之日,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多围绕着这一主题,浪漫的中国人将月亮视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天上人间”,透过想象,地上的人们看到月亮上的世界。

在中国人的神话体系中,位于月亮上的宫殿叫做广寒宫,那里是嫦娥居住的地方,嫦娥独居月宫之中陪伴她的只有一只捣药的玉兔,广寒宫前有一位名叫吴刚的男子终日伐桂。这些传说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即使是在航天技术得到显著发展的今天,探月工程还是会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习俗源于福建厦门,盛行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县等地。

每逢中秋佳节,闽南及台湾地区会以家庭或社团为单位,自发举行中秋博饼活动,参加者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博取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个等第并按等第获取大小不同的月饼。博饼的游戏规则简单公平,既充满竞争悬念,又富于生活情趣,历来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是广东省佛山市民间传统的大型群众文娱活动,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

佛山秋色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

佛山秋色可分为民间工艺展示和文艺表演两大类,民间工艺展示主要包括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五种,文艺表演主要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五类。秋色巡游的参演群众有数千人,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其表现形态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色。

泽州中秋习俗

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自南北朝时,珏山中秋赏月之俗见于记载。

泽州中秋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主要内容还有看望外祖母、吟诗颂月、举办庙会。节日期间,当地民众携亲伴友、欢庆团圆。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泽州中秋习俗的特色。

朝鲜族秋夕

秋夕曾是朝鲜民族“一年最重之名节”。朝鲜族世代传承这一节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中秋节习俗。

朝鲜族秋夕节以祭祖扫墓为先。秋夕之日,人们首先要到墓地割除坟上的杂草,而后陈设祭品举行祭祀。秋夕节庆隆重,宰牛备酒,各家都用刚收获的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举行秋千、跳板、摔跤等传统民俗活动。社区民众踊跃参加,节期持续数日。

秋夕保留着朝鲜族鲜明的民族习俗特色,同时,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共庆中秋也逐渐成为新的风尚。

大坑舞火龙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北面沿海客家村落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庆贺中秋节民俗活动。

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之后连续三个晚上以顺时针方向巡游大坑的所有街道。

八月十六晚上举行“游大运”仪式,火龙沿逆时针方向巡游社区一周,然后舞到海边,将之投入海中,称为“龙归天”。

数十年来,大坑变成为繁华闹市的一部分,舞火龙已成为大坑社区广大民众共享的中秋节庆仪式活动,在“大坑坊众福利会”的主持下使该项遗产继续传承。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中秋烧塔”,是流行闽粤赣地区的一种民间祈福习俗,又称烧瓦子灯、烧宝塔、烧瓦塔、烧梵塔,等等。吉安地区“中秋烧塔”由来已久。清道光《万安县志》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包括: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还伴有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由佛教造浮屠(佛塔)衍变而来,成为吉安地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的重要民间活动,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价值。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1-09-21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22号     邮编:450046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