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非遗知识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非遗知识>>正文
 
“画”说二十四节气・小暑丨蝉鸣声声小暑至 绿茵十里芳华始
2021-07-16 11:35  
《画说“二十四节气”》小暑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  崔自默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古称季夏,中医术语谓之长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即炎热,虽热却不足称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小暑三候

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 · 温风至

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

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 · 蟋蟀居宇

在炎热的七月,蟋蟀也嫌热,

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脚,

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

三候 · 鹰始鸷

七月,鹰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

开始远离地面,翱翔于高空,

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

小暑农事

小暑前后,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事上主要是田间管理的工作,应根据长势追肥、防治病虫。

今日小暑到来,雨水开始增多,气温逐渐升高。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农民要注意预防,避免对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良影响。

小暑农谚

“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这一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信号。

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

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

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

棉花进入花铃期,修治追耪酌情灌。

空闲地上种蔬菜,头伏萝卜不容缓。

雨季造林好时机,精细认真管果园,

冬修榆树夏修桑,修整白杨于伏天。

割晒青草好时机,牲口冬季之美餐。

鱼长三伏猪三秋,增饵防病是关键。

小暑食俗

食新

“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五谷神和祖先,恳求保佑风调雨顺。

炒面

北方小暑,会把新收的麦子磨成面,热锅炒熟后,加水和糖搅拌均匀吃,这种食物成为“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但可以吃猪、牛羊肉。

吃暑羊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羊肉温补而味美。是冬令补肾的佳品,但是在不少地方,有吃“伏羊“的习惯,譬如苏州西郊的木渎藏书羊肉。“吃伏羊“其实也是以食为疗,“冬病夏治“,夏日湿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此时,想象着这么一碗咸鲜美味、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顿时胃口大开,浑身毛孔喷张。再干完这碗羊肉汤,便大汗淋漓,五脏六腑的湿热、寒气、毒素等随着汗液哗啦啦地流出来,何等的通透爽快!

炒鳝片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等作用,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要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需注意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最热的大暑节气,“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容易大量出汗、倦怠无力甚至出现中暑症状,所以要注意防暑邪,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外出要做好防暑工作。多喝水补充水分,吃一些能够清凉消暑的食品,如用荷叶、土茯苓、扁豆、猪苓、绿豆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部分图文内容来自网络)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1-07-07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22号     邮编:450046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版权所有)